物流CTO在线论坛召开
导语:近日,《物流时代周刊》《中国航务周刊》及物流+网主办的科技改变物流——物流CTO在线论坛顺利举办,共12位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参与分享,会议吸引近4000名专业观众在线参与互动。
当下,探索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设施设备与物流活动的深度融合,是物流企业实现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无论是疫区抗疫防疫资源运输、企业生产供应链正常运作的恢复,还是日常居家隔离物资运输保障,社会各界都深切意识到物流及物流科技的重要性,这其中无接触配送、无人机配送、自动分拣等物流高科技应用更是表现亮眼。
那么,未来物流业哪些岗位会被高新技术替代?哪些环节能通过科技提质增效?哪些领域可以通过科技颠覆商业模式?哪种科技创新能让千万物流人的腰包鼓起来?
近日,由《物流时代周刊》《中国航务周刊》及物流+网主办的科技改变物流--物流CTO在线论坛顺利举行,以“拥抱物流黑科技 抢占发展新契机”为主题,围绕“物流数字化、智能化,数据与计算驱动智慧物流”和“物流技术与降本增效”两大议题,邀请资深行业专家和顺丰、中通、中国外运、苏宁物流、京东物流、传化、海康、旷视、快狗、准时达等大型物流企业CTO,以及智慧物流企业、物流技术与装备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支持企业等嘉宾与会,分享最新的物流技术与应用经验。据悉,本次会议吸引近4000名专业观众在线参与互动。
智能化、数字化、大数据等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同样也是长盛不衰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本次会议定位于将老话题谈出新创意,以期帮助广大物流企业学习先进物流技术和经验,实现降本增效,会议嘉宾更是直切行业热点与痛点,各抒己见,观点独到之处值得业界思忖。
《中国航务周刊》总编辑 、《物流时代周刊》副社陈宏兵
物流业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重要性,并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可,智慧物流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未来,无论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资本市场关注层面,以技术为支撑的智慧物流将迎来一波新的发展红利。而万物互联时代的物流企业也将因物流技术发展重新洗牌。这对企业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企业管理者应思考如何利用技术实现企业降本增效,更好地服务客户,实现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举办此次会议的初衷。
统观黑科技 初探新基建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物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刘大成
演讲题目: “大云移物智”等黑科技成就智慧物流
物流科技发展脉络是从信息化到网络化,再到数字化。信息化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主要是解决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网络化解决了B2C、C2B的模式等,数字化解决了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关系。
统观此次疫情对物流“黑科技”的影响,便是促使其走向前台,考量其承压能力。以武汉红十字会医疗物资分拨为例,通过专业的九州通物流公司,便将前者几天无法完成的任务在几小时内完成。至此也可以看到,这种压力测试实际上是商业性的行为。但也应看到,有一些政府主导的“黑科技”如智慧城市,在疫情压力测试下,无法体现出其智慧所在。
如何在体制机制下寻找市场机遇?答案便是“黑科技”。
黑科技最大的问题是,由于过去无法形成规模化,过多依赖于渠道,所以个性化的需求和差异化的供给,不能通过规模化的渠道得以发挥,因此也无创新。事实上,从信息化到网络化到数字化,同时向上便是智慧化。智慧供应链最核心的就是个性化的需求和差异化的供给能够精准对接,且形成规模化。
目前最缺的是区块链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其核心是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在现有的政策下难以进行。国家的政策红利无法彻底贯彻到运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信用成本很高甚至没有信用。在此背景下,再好的政策也仅仅是在金融机构内部空转,由此产生许多金融“白手套”。即使如此还是要相信,未来肯定是供应链金融支撑物流链条的发展形式。
在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之间的关系中,第一代的智慧物流是功能内优化,包括交叉码头、送奶路线、结点成网等优化方式;第二代智慧物流中的“黑科技”,如亚马逊、京东等都能够实现在“双11”前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了解区域性的需求,形成以储代运、以运分储、运贸融一体等模式;第三代智慧物流的“智慧”在于改变产业结构的智慧供应链,比如说坑口发电或者共享模式等;第四代智慧物流是平行产业链的智慧并行供应链,从一本万利走向无本万利。以上最核心的需求便是“黑科技”。
京东物流2025实验室负责人者文明
演讲题目:“新基建”开启智能物流新时代
首先要明确新基建的定义,其是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建造的基础设施。
依托新基建,智能物流才能得以推广。这也可以从智能物流的三大特征中看出来,一是泛连接,指基于5G+loT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二是数字化,指物联网作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连接器,将数百亿的连接对象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量变和质变;三是智能化,基于高质量的海量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智能、机器智能等智能技术的加持,提升物流生产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智能物流技术全景可分为3个层面:一是网络规划层,包括仓网规划、物流全链条选址、网络路由规划及库存布局优化;二是智能管控层,包括智能排产、路径优化以及多机器人智能调度优化;三是装备执行层,通过接受智能管控层的指令执行物流作业。
基于此,智能物流的园区应用全景包括五大方面:智能仓储,即利用5G+物联网实现仓储机器人、装备设施、货物联网;智能园区,即利用5G+物联网提升物流生产效率和人员、车辆、运维等管理能力;智能配送,即利用5G+物联网保障无人车、无人机安全驾驶和飞行,实现智能配送;智能安防,即利用5G+物联网实现高清视频监控,提供多重安防保障;智能交通,即利用5G+物联网实现车、路、人完美协同。
行业难点多 企业创新繁
传化智联副总裁、CTO项天成
演讲题目:智慧物流助企降本增效
目前,我国供应链效率良莠不齐,以疫情期间企业复工现状为例,对于供应链来说,如果企业上下游不复工,自身也只能是复工不复产。再来看供应链管理,从各个环节来看,要从原料采购、供应商管理、原物料仓储出货、原物料上周转器具、配送上工位、产成品出库、订单配送等各个环节做到面面俱到;从参与各主体来看,还要实现供应商、客户、三方物流商、企业员工等内外部不同人员和角色的全链路协调。事实上,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以上这些也并非做不到,只不过代价很高。特别是仓储管理,并不是制造型企业的核心,建议外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由此实现社会化分工。
而整合社会上专业的服务提供商,帮助中国制造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物流。物流的核心一是仓储,二是运输。
目前看来,仓储环节中的物流园区效率提升还有很大空间,比如说拥堵、违停等安全管理,可以通过摄像头来感触,由机器自动发出报警信息,这也是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提升园区效率的体现。在运输环节,每个细类划分都有大量的可优化空间。比如说,物流运输需求需摆脱线下问询等低效率沟通方式,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需求;通过竞价、指派等方式,灵活选择最合适的承运商;还可利用移动App创建电子面单,实现监控,追踪货物。此外,可通过算法优化分拨策略、扫码检查装车货物,以及优化配货策略,再进行系统自动结算运费等多种方式提升效率。
在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上,传化推出的物流供应链平台,可以提供运输及仓储一体化的物流供应链服务,实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高效流通。比如说一单到底、平台化对接、缩短供应链路等。
以汽配生产企业为例,可提供从总仓到全国十几个区域分仓的干线运输、区域分仓运营管理,及从区域分仓到各个区县级客户的零担配送。
中通快递技术总监黄哲铿
演讲题目:智慧末端场景的思考与落地
目前,物流配送末端存在很多痛点。包括:门店的操作效率低,取件找件难,需人工引导,增加人手的话,成本支出高,生存压力大;门店资源有限地区派件难,部分高端小区不允许开设代收点门店;一线城市小区门口店铺租金高,店铺小,无法容纳每天到件的包裹存放;门店夜间取件难,门店无法支持24小时取件业务,晚归的上班族和学生的包裹无法随时拿到。
针对上述痛点,就要运用技术、科技手段。比如说,中通快递在京交会上展示的人脸识别快递柜,只需扫脸即可识别开箱。
此外,中通快递智能末端应用场景目前还包括如下两方面。一方面,设立无人取件末端门店,通过手机App进入门店,取货后,利用高拍仪扫描面单或者条码,即可出门。这些设备后端与中通快递的中台系统衔接起来,实现了智能化,减少了人工投入。另一方面,设立快递柜取件,中通总部末端门店每天派件量超过1500件,门店人员2人,门店人员18:00正常下班后,会把剩下的包裹全部投到柜子里,解决了24小时收件和寄件问题。
其好处在于,通过智能末端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降低末端派送的成本,解决客户因快递员无法配送上门的投诉行为,减少对快递员的罚款,还可以提升快递员的服务水平。
找油网副总裁刘长印
演讲题目:物流能源的数字科技管家
当前,我国原油产能过剩,全国年度炼化车能过剩近2亿吨,地方炼油厂占比超过35%。且对于地方炼油厂而言,因急于开拓下游流通领域,亟须高效、低成本的产业平台。
再看物流业用油痛点,主要包括加油贵、管理僵、开票烦、猫腻多、缺乏金融产品支撑、能源产业链冗长、合作企业需多样化等。
对此,找油网提供全链条的成品油管理服务方案。以推出的电子油卡为例,不仅可以代替实体油卡,开卡数量不受限制,而且开卡形式满足不同业务场景,还能通过手机二维码支付或一键支付,方便且快捷。目前,找油网在全国已有超3000家合作加油站点。
最后看油卡的在线数据表现,油卡交易明细可实时更新,数据信息十分详尽,而且可保证账户统一化管理,方便对账开票,最后还可自动生成报表,以上措施均可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苏宁物流智慧创新中心机器人研发总监郭涛
演讲题目:仓储机器人上的应用与思考
先看电商零售行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商品品类多、库存量大且不均匀。日订单量虽总体数量多,但品类少,且商品品类分布极不均衡。在平时和大促时,订单数量的差异也很大。而且,部分订单需要满足快速出货的能力,甚至要求半日达。
再看仓储机器人分类,主要包括拣选AGV、分拣AGV、无人叉车、AGV+。其应用场景也包括货到人的拣选、订单到人拣选、分拨包裹拣选、无人叉车。
那么在苏宁有哪些应用呢?比如说仓储机器人在苏宁实现了货到人的拣选,其表现为人机结合;货到机器人的拣选,其表现为无人仓。
此外,一方面,运营成本(技术层面)与效率最大化,超A类商品该不该放在AGV仓库中等问题目前还在困扰着苏宁;另一方面,苏宁零售的核心仓网建设也成效卓著。目前苏宁零售共拥有大件物流中心60个、小件始发中心19个、冷链仓储中心46个、分拨中心465个、跨境保税仓5个、海外仓6个。至2020年,仓储面积增至1500万平方米,致力于打造成最大的消费品仓储服务商。
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发部产品总监张文轩
演讲题目:创变2020,智慧物流生态圈的建设
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运输结构不平衡等影响,我国物流业总体成本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比如说物流费用结构不合理,管理费用占比偏高,管理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也在世界级的排名中有所体现。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年《物流绩效指数》榜单中,前十名中欧洲国家占据8席,相比之下,中国排名仅为第26位。从技术的角度看我国物流业的问题,主要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严重不足,行业数据化标准发展滞后,数据互联互通程度不高,数据应用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数据对运营和经营决策的贡献尚未释放。
对此,中外运推出的物流大数据平台以“枢纽+通道”为中心,可以提供数据交换、枢纽信息化、可视化、预定及衍生服务。以数据交换服务为例,可以提供多式联运各关键节点主体间数据交换服务,实现多式联运各环节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还可提供电子口岸通关服务中的数据交换服务,以此提高通关效率。未来,该平台还将连接港航产业链各参与主体,赋能货主、港口、船公司、机场、航空公司、金融机构等。
服务需求广 应用落地忙
快狗打车技术中心VP柳亚政
演讲题目:智能货运匹配平台,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作为短途货运行业的独角兽,快狗打车目前业务范围覆盖6个国家和地区、346个城市,平台司机数量达350万,用户数量超2000万。通过内部先进的智能调度系统,可以实现降低车辆空驶率、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的效果。
从技术优势上来看,快狗打车通过SOPAS技术平台保障了全流程的服务顺畅,在订单处理上,可以支持百万级推送量,满足高峰80万实时订单交易,还可对低价值订单智能补贴,以此来提升用户订单完成率。
从实际需求上来看,对于普通用户(C端)而言,生活、工作中的一切同城拉货需求都可以满足。比如说,生活中买了大盆绿植,工作中需要运送会议物料等;对于个体商户(小B端)而言,生意经营运转中的一切同城拉货需求也都可以满足,如小商超每日采买的运输等;对于企业用户(大B端)而言,业务开展所需的一切同城拉货需求也能满足,如各大电商节的货物运输等。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快狗打车针对企业用户也进行了优化配置,能够根据大、中型企业货运需求组建固定车队周期结算,为小微企业开通储值账户,并提供相关优惠。
在企业的价值体现上,快狗打车不仅能为超过百万司机解决就业难题,还可利用云运力能力减少自有车比例,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作为行业首家在线同城货运大数据平台,快狗打车已孵化出优配企业服务项目,服务美团等多家企业。
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大数据技术总监 张晓
演讲题目: 供应链数据中台建设与应用
供应链大数据领域的现状表现为:一方面,企业内部IT系统繁多,外部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也要对接,系统之间数据不共享,数据孤岛的问题、数据质量的问题愈发严重;另一方面,供应链领域不缺数据,应用场景也很多,但数据不流通,用不起来,数据的价值也就无从发挥。
对此,准时达正在全力建设供应链数据中台,并认为每家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和业务场景,来思考如何建设数据中台。就准时达大数据团队而言,在熟悉公司IT能力以及摸索供应链业务需求的过程中,明确了数据中台的建设基调,就是构建一个集大成的数据共享中心。
通过把海量数据整合至数据中台,进行统一数据治理,形成数据资产化,最终准时达要打造成智慧供应链的主应用系统,并取名为JusLink。JusLink平台就是基于数据中台技术理念为核心,实现供应链全链条的数据可视化和数据智能管控。可以实现以数字化为驱动的智造协同供应链解决方案,带动全网供应链联动效应,实现上下游全网合作伙伴之间的商业网络协同,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链接,全球化无国界的互联互通。
旷视机器人产品总监陈德平
演讲题目:旷视科技在电商仓储作业场景AI创新实践分享
旷视是世界上极少数拥有自主研发深度学习框架的公司之一,目前共有1100多件AI相关专利,27项世界顶级AI竞赛冠军,19项AI相关标准,16项物流行业奖项。其中,旷视研发的物流软件核心包括3个方面:一是算法、算力、数据、深度学习;二是河图/WMS/ERP/MES;三是硬件设备。以河图为例,旷视河图应用场景包括四向车系统、输送系统、AGV货到人等,可以赋能物流智能设备的互联。
为实现区域动态波次的拣选技术,仅有软件层面河图的调度能力也还不够,还需在播种自动化设备上进行变革,旷视自研播种机在双人操作模式下,分拣效率可达每小时2400件以上,单机120个分拣口满足了前端大批次拣选的分拣需求。在旷视创新能力建设上,以电商2B2C库内播种选场景为例,采用分区流程拣选与自动播种技术,可实现出库流程再造。在拣选流程创新上,可采用分区作业、动态波次的拣选策略,该技术可大幅提高拣选效率。细化来说,一个拣选员负责一个订单的所有商品的拣选,区域、动态批次拣选组合,不分订单拣选,还可使人员行走减少75%,拣选效率提升一倍。
顺丰科技大数据与区块链研发中心、大数据解决方案总监金信
演讲题目:顺丰大数据实践
顺丰科技与物流相关的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四大方面。一是物流科技,如无人机和智能穿戴设备。在无人机研发上,顺丰科技目前已申请及获得授权的专利超过340项,并且获得首张无人机航空运营(试点)许可证。二是绿色物流和信息安全。目前,顺丰科技智慧包装已申请及获得授权的专利同样超过340项,还参与制定了3部安全行业标准。三是数智决策,主要包括数据生态建设、智慧办公、智慧物流地图、AI智慧决策。以智慧办公为例,就有高达49万的用户,日活跃率达87%。四是智能中转,主要包括AI识别和自动化设备。
从大数据平台的角度分析,顺丰科技强大的大数据平台底盘、技术与数据能力,与行业具体的大数据应用场景结合,形成整体的大数据产品和应用体系。以大数据可视化工具--丰暴大屏为例,可以满足客户业务运营监控、实时业绩展示、地理信息分析等多种业务场景的数据可视化展示需求,帮助企业提升决策效率。以大数据平台自助分析工具--丰景台为例,作为大数据底盘分析及可视化服务能力的一部分,可以高效支撑数据人员、业务人员开展快速数据洞察分析和报表制作,助力打造数据驱动文化。
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移动机器人产品线技术总监邬盈盈
演讲题目:AI赋能智能制造
海康威视是全球领先的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海康威视自主研发核心设备及制造系统,目前取得的成绩为:1200余台智能移动机器人;50余台自动调焦检测自动化设备;自主开发APS、MES、SRM、WMS、RES等管理导入应用;实现供应链核心自动化设备与信息化系统自主研发和应用。
当下,海康机器人的两大业务布局:一为移动机器人,从仓储业务需求到厂内物流自动配送,在“货到人”模式下,移动机器人创造化繁为简的智慧物流;二为机器视觉,从工业相机到算法平台,机器视觉产品为智能设备赋予“慧眼”。在制造当下,探索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设施设备与物流活动的深度融合,是物流企业实现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无论是疫区抗疫防疫资源运输、企业生产供应链正常运作的恢复,还是日常居家隔离物资运输保障,社会各界都深切意识到物流及物流科技的重要性,这其中无接触配送、无人机配送、自动分拣等物流高科技应用更是表现亮眼。